備注說明:
|
元以后景德鎮和德化窯分別創燒了一些白釉品種,著名的有元代樞府釉,明代甜白釉和明清的德化窯白釉等,其精美之作多為宮中收藏,此件白釉碗為明代永樂時期官窯白釉瓷器的經典之作。整器造型優美,撇口,線條流暢,口唇輕??;深弧腹,圈足,底心略凸,呈塌底狀,修胎工整。比例協調,胎體輕薄,釉質潔白,溫潤似玉,肥厚如脂。此種品類的白釉器,為永樂甜白瓷器的典型特征。碗內模印雙龍紋游弋于如意云朵之間,若隱若現,即為工細,須仔細審視或借光線透視方可看出,底足暗刻綬帶雙圈“永樂年制”篆書款,正為永樂真品的獨到之處。
明代永樂時,景德鎮窯采用當地產的優質原料制作瓷器,在白瓷的制作上取得重大突破。景德鎮窯工在瓷胎中用較多的高嶺土,三氧化二鋁的含量增加,使瓷胎變得潔白致密;又在瓷釉中減少了傳統助溶劑石灰石的量,改用鉀長石作主要或全部的助溶劑,從而避免了瓷釉白中泛青的情況,使產品潔白純凈,與白砂糖的顏色非常相似,故所造白釉又有“甜白”的美名。
本品胎體輕重適度,造型秀美優雅,清秀、圓潤、靈巧。釉面肥厚、瑩潤、平凈,無桔皮紋,正如清人詩中形容的“只恐風吹去,還愁日炙消”,可見其精巧。胎體雖薄,器型卻規整,還能在器上印、刻花紋和款識,技藝可謂精湛絕倫。此件白釉碗處處體現了永樂脫胎甜白瓷器的獨特特點,薄釉施于脫胎圓器上,釉面平整晶瑩;線條流暢的暗刻花紋,須仔細審視或借光線透視,方可看出紋飾來。本件作品在各個方面均完美展示了這種永樂甜白的獨特魅力,美輪美奐,為難得一見的珍貴名品。
參閱:
1.《玫茵堂中國陶瓷》,康蕊君,倫敦,1994-2010年,卷2,編號648。
2.《THE MEIYINTANG COLLECTION》,香港蘇富比,2011.4.7,編號45。
3.《Chinese Ceramics in the Baur Collection》, (volume 1) Johnayer, 頁116,編號63。
4. 《明清瓷器鑒定》,紫禁城出版社、兩木出版社,1993年,頁36。
|